> 文章列表 > “可令蟆蚀月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可令蟆蚀月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可令蟆蚀月”的出处是哪里

可令蟆蚀月”出自宋代孙应时的《自警》。

“可令蟆蚀月”全诗

《自警》

宋代 孙应时

忿燥肝或裂,惧剧胆能破。

吾身幸无苦,及兹无乃过。

虚中阅万物,谷响聊应和。

可令蟆蚀月,竟作蚁随磨。

根危实易感,骤咽忽已唾。

何当安知山,持用警氏惰。

《自警》孙应时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《自警》是宋代诗人孙应时的作品。这首诗通过自我反省和警醒,表达了作者对自身行为和心态的忧虑和警示。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、诗意和赏析。

《自警》中文译文:

忿燥肝或裂,

惧剧胆能破。

吾身幸无苦,

及兹无乃过。

虚中阅万物,

谷响聊应和。

可令蟆蚀月,

竟作蚁随磨。

根危实易感,

骤咽忽已唾。

何当安知山,

持用警氏惰。

诗意和赏析:

这首诗以作者自省和自警的心态为主题,表现出对自身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忧虑和警示。诗中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内心的焦虑和不安。

诗的开头两句“忿燥肝或裂,惧剧胆能破”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愤怒和焦躁,担心过度的情绪会损害自己的身体和胆量。接下来的两句“吾身幸无苦,及兹无乃过”表明作者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太大的苦难,但也不希望因此而放松警惕。

诗中的“虚中阅万物,谷响聊应和”揭示了作者从虚无中观察万物,感受到世界的回响和共鸣。这种观察让作者意识到自己微不足道的存在,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渺小。

下面两句“可令蟆蚀月,竟作蚁随磨”通过对蟆蚀和蚁随的描写,强调了微小的力量在某种情况下也能对巨大的事物产生影响。这可能是作者对自身微不足道的存在感到不满,也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。

最后两句“根危实易感,骤咽忽已唾。何当安知山,持用警氏惰”呈现了作者对自身根基的不稳定感和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担忧。作者通过自问“何当安知山”来呼唤自己的自警意识,提醒自己要时刻保持警惕,不要被懒散和惰性所困扰。

《自警》这首诗通过自省和自警的表达,展现了作者对自身行为和心态的担忧和忧虑,引发读者对自我反思和警醒的思考。它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,通过形象的描写和对个体微小力量的思考,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