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 文章列表 > “百年那得此身存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百年那得此身存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百年那得此身存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百年那得此身存”出自宋代陈藻的《壶山二首》。

“百年那得此身存”全诗

《壶山二首》

宋代 陈藻

万古凌空孤拄轩,百年那得此身存。

醉醒欲扫云开眼,兴逸谁归月掩门。

走遍莆阳随处有,游观天下见人论。

细瞻五岳神来舍,旁耸诸山势更尊。

《壶山二首》陈藻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《壶山二首》是宋代陈藻的作品,这首诗描述了壶山的壮美景色以及作者对壶山的情感和思考。

诗词的中文译文:

万古凌空孤拄轩,

百年那得此身存。

醉醒欲扫云开眼,

兴逸谁归月掩门。

走遍莆阳随处有,

游观天下见人论。

细瞻五岳神来舍,

旁耸诸山势更尊。

诗意和赏析:

《壶山二首》通过描绘壶山的壮丽景色,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以及对人生的思考。

首句\"万古凌空孤拄轩\",表现了壶山巍峨耸立、高不可攀之势,给人以凌厉之感。\"万古\"一词暗示了壶山的历史悠久,与时间长河相映成趣。\"孤拄轩\"则表达了作者在壶山上的独立之感,强调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境遇。

接下来的两句\"百年那得此身存,醉醒欲扫云开眼\",表达了作者对壶山之美的珍惜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。作者认为百年来能够亲身体验壶山之美实属不易,因此对壶山的景色格外珍视。\"醉醒欲扫云开眼\"则表明作者在醉心壶山之美时,仿佛从梦中醒来,眼前的景色如同云雾散开,展现出真实而壮丽的景象。

下一句\"兴逸谁归月掩门\",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。\"兴逸\"意味着对自由和快乐的追求,而\"月掩门\"则暗示了追求自由的人往往不愿受到束缚,更喜欢追逐月光下的自由。

接下来的两句\"走遍莆阳随处有,游观天下见人论\",表达了作者游历壶山以外的世界,见闻广博的心态。\"莆阳\"指的是壶山所在的地方,意味着作者不仅在壶山中有所领悟,还在其他地方广泛游历,见识世间百态。\"见人论\"则表明作者在游览天下时结交了许多人,并与他们交流互动,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和见解的交流。

最后两句\"细瞻五岳神来舍,旁耸诸山势更尊\",描绘了壶山的壮丽和独特之处。\"五岳\"指的是中国五岳,\"诸山\"则包括其他山峰。\"细瞻\"表示作者仔细观察,\"神来舍\"则表达了壶山的崇高与神秘,而\"旁耸\"则强调了壶山的高大与壮丽。整句表达了壶山在众多山峰中的独特地位和无与伦比的壮丽景色。

通过描绘壶山的景色和展示作者的情感和思考,陈藻通过《壶山二首》这首诗,传达了对壶山壮丽景色的赞叹,以及对生命短暂和自由追求的思考。诗中运用了形容壶山高耸的词语,表达了作者的敬畏之情,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。作者将自己的境遇与壶山的壮美相对比,表达了对壶山景色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思考。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,以及在游历中见识世间百态的心态。最后,作者通过对壶山壮丽和独特之处的描绘,彰显了壶山在众山中的地位和其所具有的特殊魅力。

总的来说,《壶山二首》以其华丽而凝练的语言,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,展示了诗人对壶山壮美景色的赞美、对生命短暂和自由追求的思考,以及对世界的广泛观察和交流的渴望。通过诗词的抒发,读者可以感受到壶山的壮丽与独特,以及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思。